前言:2018年10月21日,第七届李曼中国养猪大会暨2018世界猪业博览会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落下帷幕。聚焦猪业,全国标杆,河北方田受邀安排公司10多位资深服务专家一行参会,经过三天的学习,收获满满,针对当前养猪业的热点话题,各位专家分专题系统整理参会学习笔记,与大家共勉。今天进行分享的是河北方田服务专家张欢老师——猪场批次化管理实施。
河北方田服务专家:张欢
为什么要施行批次化管理
在传统连续式流程生产养殖模式下,通常采用常规自繁自养的养殖单元生产模式,这种模式带来了一些生产的弊端。例如:达不到全进全出,疾病压力突出,猪群整齐度差,免疫合格率低,不同日龄在一起混养,共同通风排水系统,疾病传播快,空栏清洗不彻底,工作繁重,休息时间无法保证。母猪生产不均衡波动性大等问题。
批次化生产的意义
2.1、批次化生产管理流程可充分发挥现有设施设备的利用率,实现产能最大化,提高公猪利用率,同时能更合理的规划劳动力,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生产计划的安排和落实。
2.2、批次化管理可以使母猪繁殖状态同步化,从而可以保证栏位有足够的时间消毒、空栏和干燥,有利于卫生管理。另一方面由于分娩同步化,仔猪出生时间更集中,更有利于仔猪的免疫管理和在最佳的时间寄养,使仔猪的免疫状态和均匀度更好。
2.3、批次化生产管理的目的实现均衡满负荷生产。提高产胎数和产仔数,提高仔猪均匀度。同时通过产能更大化和改善猪群的健康,从而可以减少健康管理的成本和其它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批次化生产导入
3.1三周批次导入4个关键指标
(1)每批分娩母猪头数=母猪头数乘以年产胎次除以(52/3)
(2)产床数量=每批分娩头数乘以2(3周批的产床需要2组)
(3)配种数量=每批分娩头数/配种分娩率
(4) 需要准备的后备母猪数=配种数量--每批分娩母猪数
以1200头母猪为例,假设配种分娩率88%,年产胎次2.3,断奶天数28天。
每批分娩母猪头数=1200x2.3/(52/3)=159头
产床数量=159x2=318
配种数量=159/88%=181头
需要准备的后备母猪=181-159=22头
三周批设计的优点是符合猪的发情节律,掉队的猪正好可以赶上下一次批次配种。对于新建的猪场,第一次准备后备母猪,每批按照配种数量/0.9准备就可以,一共需要准备7批,因为后备母猪的利用率一般在90%。7批以后进入经产阶段。
3.2 四周批次导入
四周批次跟三周批有所不同,四周批的产床需要1组,1次性上满,断奶天数为21天。
还是以1200头母猪为例,假设配种分娩率88%,年产胎次2.3,断奶天数21天。
每批分娩母猪头数=1200x2.3/(52/4)=212头
产床数量=每批分娩头数=212
配种数量=212/88%=241头
需要准备的后备母猪=241-212=29头
四周批设计的优点是节约产床,相对于传统的1周批次和3周批次,能节约三分之一产床数。整个过程下来是5批,同时后备的准备也是5批就可以了。
3.3、三周批的具体操作步骤
第一周母猪延迟一周断奶,第二周母猪正常断奶,第三周的母猪提前一周断奶这样就可以凑齐三周为一批的母猪数量了,这样第一批就形成了。剩下6批以此类推,7批以后完成导入,就可以按正常需要补充后备的母猪数量来准备母猪了。
3.4、四周批的具体操作步骤
可将正常断奶的母猪延迟一周断奶,第二周母猪正常断奶,第三周的母猪提前一周断奶,用后备母猪来补充第四周的母猪,凑成了第一批;然后把第四周、第五周分别延迟断奶一周和两周,第六周正常断奶,第七周的提前一周断奶,第二批就成了。剩下3批以此类推。经过5批完成导入,5批以后按正常需要补充后备母猪的数量准备后备母猪,完成整个过程需要5个月。
猪场批次化如何落地实施
硬件配套
猪群配套
人员配套
激素干扰
猪群健康